(圖:牛腸、牛肚、牛肺、牛膀)
一、項目介紹:
廣式牛雜,起源于廣州西關,是用牛的新鮮內臟(牛肚,牛腸,牛肺,牛膀),佐以香料熬煮而成的一道獨具嶺南風味的傳統(tǒng)美食,也是廣州飲食文化的精粹與積淀。
荔灣獨特的地理環(huán)境和悠久的歷史積淀了獨具特色和風格的地域文化, 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、珠江碼頭聚集了南來北往的客商,帶來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,豐富的飲食文化中,牛肉是廣州人常食用的肉類,人們通過陸路水路運來整頭的菜牛,在本地宰殺,在取肉之后,剩下的下水,廣州人稱為牛雜。聰明的廣州人巧妙烹制,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廣式牛雜。
廣式牛雜分布于廣州的大街小巷,知名旅游景點,商業(yè)步行街等。廣式牛雜的烹飪方式,將牛雜的鮮味充分展露,得到了眾多廣州人的喜愛,逐漸成為生活常見食品之一。隨著粵人外遷,在港澳臺、澳洲、加拿大、美國等地的華人集聚區(qū)都有存在。
廣式牛雜制作技藝經過千年活態(tài)傳承,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制作工序,對原材料和制作工序要求十分嚴格,原材料必須選取新鮮的牛內臟,制作過程中除掉異味和油脂雜質,再經過多種材料熬煮。
廣式牛雜制作技藝,作為廣州人長期的智慧結晶,是一份極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是廣州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。廣式牛雜技藝是廣州人口味與本地食材相結合獨有烹飪方法,通過一家家店鋪和家庭言傳身教世代傳承,牛雜店遍布廣州的大街小巷,廣式牛雜成為廣州各大酒樓飯店常見菜式。
廣式牛雜技藝是傳統(tǒng)廣府美食的重要一員,是一份極其寶貴的美食文化遺產,承載了廣州數代人的美好回憶,也飽含著海外僑胞對家鄉(xiāng)美食的一種深深思念之情。